随着国潮的兴起,传统文化的兴盛,属于中医的“国潮”越来越大。
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气血旺盛的青年,都成为了中医的受益者。
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随时调整饮食处方; 从久坐到运动,步行、太极拳、五禽戏都有更多粉丝; 选择推拿、针灸、刮痧、拔罐等中医手法,成为放松身心的一种方式……
事实上,灿烂的中医药文化保护了中华民族几千年。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中医药凝聚着深厚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养生保健理念和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一把钥匙。”
2020 年之后,COVID-19 疫情给世界上了加强健康意识的代价高昂的一课。 整个过程中,中医从未缺席,从1号方、2号方到方舱医院的太极拳、八段锦。
中医药的卓越表现,让大众重新审视其价值。 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价值不断被挖掘。
趁势而上。
在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下,由浙江省新闻集团与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联合成立的“浙江省中医药超明智库”应运而生,汇集了全省中医药政策、学术、临床、基层和产业等领域的信息。 “最强大脑”推动浙江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趋势:年轻人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
年轻人比想象中更热爱中医养生。 在《2022年年轻人新中式养生报告》中,新中式养生更受年轻人欢迎。 数据显示,70-90后居民选择新中式养生的比例最高。 比如白天敷草本眼膜15分钟,晚上泡脚15分钟……新中式养生可以让他们一边养生一边挣钱,保住自己的“革命资本” ”
公共场所的按摩椅被年轻人集体占据,“保温杯泡枸杞”逐渐从网络闪耀成现实。 古老的中医药正以崭新的面貌重新融入大众的生活。
艾草啤酒、中药奶茶、益母草咖啡、中药糕点应运而生。 装饰板和装饰画已与草药材料融为一体。 《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畅销。 秋季养肺,冬季进补,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养生常识。 不可否认,中医药已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桥梁,撬动了中医药文化和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谁能想到,方方正正的格子、夹杂着“苦味”的中药柜,竟然成为不少人争相拥有的潮人必备实用家居。 中药柜的改造不知不觉就占据了文艺潮人的社交媒体。 喜欢用复古、传统的文化符号来标记自己生活的年轻人,从古老的中医文化中获得创作灵感。
中医药文化“下沉”深入中小学生。 比如中医白发治疗,近日,在杭州市拱墅区康桥街道,掀起了一股“校园中医药文化热潮”。 以中医药为“钥匙”,解锁青少年智慧,种下“杏仁种子”,培养多载体孩子对中医的兴趣,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孩子传家”,引导青少年人们主动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中医药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资源,正在为传统文化的青春复兴提供“活”的营养源和不竭的动力。
政策:支持和鼓励中华民族瑰宝的蓬勃发展
政策引导为中医添火。
中医养生,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高度监管的医疗行业,2016年以来,对中医的政策支持和鼓励一直坚定不移。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 从许可管理上,依法实行备案制管理。 包括中医诊所、第三方医疗机构等,借“中医国潮”之势,开启了中医服务的差异化布局。
去年,国家卫健委等15部门联合印发《健康老龄化“十四五”规划》,强调中医药在老年人健康中的作用,要求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省级中医诊疗中心老年人能力建设,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培训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提升中医特色服务能力。 同时,也鼓励中医师积极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中医服务。 《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甚至指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要以中医“治未病”为理念,以中医养生为宗旨,中医医学保健与中医康复相结合,打造集医、医、康复、护理于一体的健康服务体系。
此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这为中医药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浙江作为中医药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杭州跨湖桥遗址展出了世界上第一款药草壶。 在良渚古城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发现了芡实等中药材和中药器具。 宁波天螺山出土的灵芝标本表明,灵芝入药至少可追溯到6800年前。 世界上最早的官方药典《太平惠民和济局方》、全国第一家官办民济医院安乐坊、第一所新中医学校理济医学院均诞生于浙江。
近年来,浙江省被列为首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之一。 浙江中医药传承创新省际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二。 到2022年底,我省在全国3家公立中医院绩效考核中列为A+中医院。 数量居全国第三,甲级中医医院数量居全国第一,中医医疗服务量居全国前三,浙江中医药消费市场居全国第三。
利好政策不断加码,浙江中医药产业和产业发展蓬勃发展,“中华民族瑰宝”的魅力和活力不断焕发。
人才:大师引领 传承创新 砥砺前行
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去年,一部6集国潮中医文化系列纪录片《杏林医生》,以中医为核心,带领观众身临其境感受中医之美。关注人,记录
人,秀人,不忘宏大叙事中的烟火呈现和故事结构中医白发治疗,演绎不一样的“硬核中医”群像。
浙江省有中医药领域院士1人,中医大师2人,国家级名中医6人,国家齐黄学者5人,省名中医名师,省名中医,基层名医5人医生。
中医师362人,省级以上高级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220个。
90高龄中医大师葛林义形成了“三位一体、多维思维”、“以补为保、善用清河”、“简明医学,中西合璧”。 她行医60年,视力、听力、行走依然平稳。
葛琳仪以擅长治疗咳嗽、哮喘等肺部疾病而闻名。 1971年主持“浙江省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协作组”工作。 在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分型和治疗基础上,筛选出多种有效的单味中药及方剂。
每当遇到社会上各种“流行病毒”,比如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手足口病,葛林义总是挺身而出,带头开出抗疫药方。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已年过八旬的葛林义和医院专家根据病毒的致病特点进行研究,采用清热解毒、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化湿为主,牵头制定了浙江省新冠肺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推荐方案。
88岁的中医大师王永军仍然坚持每周5天半的门诊就诊。
他半路出家,拜了7位老师,在慢慢行医的路上成功救治了无数危重病人。 他致力于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从医数十年,王永军从未停止过对医学的探索和研究。 2016年,王永军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香梅联合申报的“IgA肾病中西医结合证候诊疗规律及诊疗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历经数年,王永军和项目组通过反复实践,将中医整体观融入西医临床实践。 通过2000余例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开创了中医证候、西医临床医学、病理生物学等。
标志物四位一体的生物信息资源库形成标准化诊断依据,实现中医证候客观量化评价,率先打造中西医结合的IgA肾病评价体系。
通讯:智库架起台医媒体高层次深度合作
中医药文化呈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灿烂画卷,大家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中医药文化传播得更准确、更好?
作为“尖子生”,浙江扛起了大旗。 6月2日,由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浙江超明新闻集团主办的“浙江中医超明智库”成立。 聘请国医大师葛林义、国医大师王永军为智库顾问,聘请全国著名中医、名师、基层代表33人作为首批智库专家。
浙江省中医药超明智库将建设成为做精、做专、做长远的载体,形成灵活高效的工作机制,为全省中医药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问大夫,把脉”。 未来,根据智库发展需要,专家库也将实行动态增补。
据了解,智库成立后,将聚焦浙江省中医药工作的重点热点难点,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决策咨询、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等功能。文化交流。 在科研和学术工作中,借助专家团队的深厚造诣和丰富经验,增强创新意识,助力提升科研水平,打造科研高地; 在重点工作推进中,协助政府解读政策,加强舆论引导,凝聚社会共识; 在大众关心的健康领域提供权威、规范的医学科普; 为基层卫生建设提供系统性、指导性的决策咨询,提高基层专业化、标准化水平;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开展务实研究和前瞻性研究,为政府和企业解决“卡脖子”问题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在中医药文化传播方面,以智库为对外交流窗口,向全国乃至世界推广中医药文化。 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展现浙江中医药之美。
此次,超新闻作为浙江省级主要新闻传播平台,参与创建浙江省中医药超明智库,共同打造“思想+传播”双翼一体化平台。
实现了从传统内容层面的产业与媒体的简单合作,向智库的高层次深度合作转变。 潮报也将发挥舆论主战场优势,以智库工作为核心,成为《浙江中医》对外宣传的主阵地和主窗口,报道思想和行动。浙江中医人,讲述浙江中医故事。 助力中医药文化传播,输出中医药改革“浙江方案”。
浙江省卫健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曹启峰对此寄予厚望:“浙江中医朝明智库一定会
助力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为浙江实现共同富裕和全省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希望借助这个平台,激发更多人参与传播的热情和创意。 “
本文由:开元体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