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医生在门诊就诊期间现场对工作人员进行授课。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巨大财富。 据媒体报道,我国约有550万西医,而中医只有40万左右,与1950年代相比减少了20%。 一群50多岁的中医在危机中艰难求生,而对中医感兴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有人断言,随着老一辈中医的消亡,中国只会成为教科书上的“中医之乡”,甚至还会从日本、韩国引进中医人才。
如何拯救名中医? 几年来,宁波一个接一个动作:建传承工作室、带徒弟名医、培训老中医……让宁波中医看到了新的希望。 采访中,全国著名中医董又奇高兴地说:“宁波中医迎来了新的春天。”
记者陈敏通讯员陈琼刘洋
能见到一位“名中医”,真的不容易
周六上午,是全国著名中医王辉在市中医院门诊就诊的日子。 早上7点钟,门诊就坐满了等待就诊的患者。 宁海的杨阿姨告诉记者,她多年来一直患有胃病,每个月都会去看望王医生一次。 为了能挂号,她每次都提前一天来宁波,第二天早上5点就来到医院排队挂号。 “中医名医的交代,太难了!”
名中医注册难是长期存在的现象。 一段时间内,还出现了高价倒卖账户的“黄牛”。 为整治“黄牛”现象,2011年,宁波市中医院引入了实名挂号制度。
名优中药资源稀缺,供需矛盾突出。 宁波市中医院的卓立勇、董又启、崔云等名医,每天的门诊量惊人,工作也相当忙碌。 许多专家在早上 7:00 之前开始工作,并在下午 1:00 左右停下来吃午饭。 由于患者较多,一些医生在门诊就诊时很少喝水,以控制上厕所的次数。
采访中,相关人士认为,造成名中医挂号难、“黄牛”现象的根源在于优质医疗资源匮乏和中医人才紧缺。
2015年底,我市开展了全市中医药发展现状调查。 据统计,截至2015年8月,全市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3392人,占执业医师总数的16.16%,每千人口拥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0.58人。 据调查,全市3392名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比例不高。 其中,各县(市)区研究生以上中医师数量远低于市级医院。
据采访,我市3392名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国家级老中医专家6人,省级名医18人,市级名医10人,省级名中医10人。 有名中医15人,省中青年临床名中医2人,市基层名中医3人,国家基层名中医1人。 此外,已逝世的钟以棠先生曾被评为全国首批500名中医专家。
这些名中医绝大部分集中在市区的各类医院。 各县(市)的患者要想看名中医,就得千里迢迢跑到市区医院。 市区患者很难见到名中医。
建工作室抢救传承名老中医
为什么难见名中医? 为什么有名的中医这么少? 采访中,相关人士分析,这与中医院长期低迷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中医医院日子都不好过。 由于中药成本低,不能体现中医的技术含量,大量中医医院不得不摒弃“中医”姓“西医”,诊治与西医相差无几西方医院。 在这样的情况下,年轻一代自然不愿意死守中医。 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市中医院医师顾英杰告诉记者,他研究生毕业时,班上40名学生中有四分之一转行到学校和出版社. 其他30名学生虽然选择了从事临床医学,但并没有大部分转为西医。
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学习中医? 如何尽快解救名中医? 宁波率先行动。
在全国率先设立中药专项政府补助。 2010年,市政府印发《关于支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 通过调整优化公共财政投入结构,市县财政分别为每次中医门诊提供综合医院和同级中医院。 中药床日8元、15元。 近年来,我市对中医药发展的投入不断加大。
同时,我市鼓励名老中医带徒弟,建立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正式启动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
“老师请喝茶!” 不久前,余姚市河姆渡镇卫生院中医中心开业,“省名中医马伟明草根工作室”、“胡树清中医工作室”同时成立。 96岁高龄的孙友礼先生和省名中医马伟明就地收徒。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已成为我市名老中医抢救传承的有效模式。 据统计,近5年来,我市先后建立各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其中国家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4个,国家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5个。省级名中医传承。
王辉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成立于2011年,是我市首家国家级名老中医专家工作室。 上周三,记者来到王辉的工作室。 工作室位于市中医院门诊三楼。 设有主会诊室、示范教室、仿古木门、仿古桌椅,仿古装修风格。
正值看病高峰期,主诊室里摆着一张能坐8-10人的长桌,桌上放着4台电脑。 王辉大夫和七个徒弟围坐在一桌。 对面的演示教室里,前来观摩的四名医生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 王先生在主诊室如何问脉、如何开方,实时显示在屏幕上。
“她一冷就容易拉肚子是什么原因?” “她这几年盗汗发热是什么原因?” “她的脉搏怎么样?” “治疗的意义何在?” 不过他也没有急着开药,而是开始盘问七名徒弟。 在确认同学们的回答无误后,王医生指导同学们写病历、开药方。
顾英杰师从王辉博士6年。 他说,这种以教学为主的诊断过程与医生单独会诊有很大不同。 在这里,师生们将共同探讨药物的用量和疾病的诊治。 看病其实就是老师对学生的现场教学。
“师徒相传、师徒相传的传承教育是我国传统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宁波的工作室模式突破了以往的一对一教学方式,实行点对点点面授课宁波中医男科学科带头人,让更多的学员,尤其是一些基层医生可以向名老中医学习。” 采访中,王辉工作室负责人陈霞波博士告诉记者,王辉工作室共接收外单位学员33人,这些学员遍布象山、余姚、宁海等11个县(市)。工作室成立三年来,培养了省级名中医1人,市级名中医1人,省级基层名中医2人。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验收。
采访中宁波中医男科学科带头人,市卫计委市中医药管理局相关同志告诉记者,创办名老中医工作室的主要目的是“带徒弟”,推广中医药技术,满足病人的需要。 从目前来看,这个目标正在逐步实现中。
传递火炬,年轻的“名中医”正在崛起
一大早,杨立波医生就来到了门诊室。 今天又是忙碌的一天。 8点刚过,他的门诊号就到了200号。 对于血压、哮喘等疾病,吴建明虽然是医院的医生,但市区里总有一些患者来找他看病。
1972年出生的杨立波,不愧是一位年轻的“名中医”。 早在6年前,好学的杨立波就成了王辉的徒弟。 他每周有两天半时间跟随王辉的门诊。 采访中,杨立波告诉记者,跟随王老师的这几年,自己收获颇丰,医学理论和临床医学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2013年杨立波被授予主任医师称号,2014年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基层中医师。
事实上,杨立波并不是唯一一个受患者欢迎的年轻中医师。 “年轻一代的名中医已经成长起来了。” 著名中医师董又奇满意地告诉记者,他的传承工作室共有正式学员12人。 几年来,这12名学生个个都成为了当地中医儿科的骨干力量。
如何培养更多年轻的“名中医”? 采访中,相关专家开出了两张药方。
一是为青年中医师搭建更多更广的成长平台。
据了解,早在2010年,我市就出台了《关于支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市级以上名中医完成从硕士到硕士的教学任务”。名师”和“各级名中医” 3年内,培养2-3名青年中医,其中一名必须是社区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人员。2013年,《通知》市卫生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市五局印发《宁波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实施方案》再次提出:“开展名中医结对授课工作,各级名中医专家需每三年结对培养3名以上青年中医人才,其中至少1名中医人才在县级以下医疗机构。”
2012年,我市正式开展了市中医药名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 经过各单位推荐、资格审查、考试遴选、双向选拔,确定了首批宁波市中医名家学术经验传承指导教师19名、传承人40名,并在宁波市举行了结业仪式。 2013年5月,继承人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万元用于专项补助,市级财政补助近三年全部到位。 目前,第一批接班人的结业考核已经完成,第二批的遴选工作将同时启动。
二是中医药院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中医药院校是中医药人才的摇篮。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中医教育面临着西化的命运。 记者采访了部分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 据采访了解,中医学院校学生三分之一的时间学习西医,三分之一的外语,三分之一的中医已成为普遍现象。 一些中医经典课程不断删减,甚至缩减为选修课,而西医理论却日益加强。 许多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都很高,但中国传统文化水平很差。 他们有的看不懂《黄帝内经》、《伤寒论》,有的连基本的药方、汤方都背不下来。 很多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名存实亡,既不会“见、闻、问、知”,也不会开方。
去年以来,成都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相继正式启动“中医经典知识等级考试”。 考核分为六个等级,考核内容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伤寒论》等。考试不及格的,不予录取。获得学分。
本文由:开元体育提供